台籍医生:两岸医生可以取长补短
来到大陆,台籍他们见证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医生医生发展和进步,结识了新的两岸朋友、凝聚了新的长补情感,感受到了同胞的台籍热情和温暖。他们是医生医生两岸融合发展的“沟通者”、正能量的两岸“传播者”。两岸青年声音,长补你我共同倾听。台籍中国新闻网特别推出《青听·两岸》融媒体栏目,医生医生共同记录两岸青年的两岸真实声音。
中新网北京10月25日电 (马壮 陈文韬)救死扶伤、长补悬壶济世、台籍仁心仁术……在行医的医生医生道路上,越来越多台湾青年揣怀梦想来到大陆学医、两岸从医。
近日,北京协和医院台籍医生丁文蕴、福州市第一总医院皮肤病防治院台籍医生陈栢叡、北京灵兰中医诊所台籍中医师刘元媛,做客中国新闻网《青听·两岸》栏目,分享他们观察到的两岸医学领域异同。
2008年,来自台北的丁文蕴拿到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博士学位。毕业后留在协和医院,目前是一名整形美容外科医师。
在北京生活21年的她,称自己是一个台湾人中的“老北京”。虽然两岸沟通习惯存在不同,但她也慢慢习惯了“北京大妞”式沟通方式,甚至还有了儿化音。
医患沟通是一门学问,在工作中的丁文蕴更注重与患者用温和的方式沟通,她认为在患者处于比较难过的状态时,温和的语言会让患者更温暖,也能让患者对医生更加放心。她肯定,将台湾民众的语言习惯用在和患者沟通上一定有好处。
步入职场这些年,丁文蕴还观察到,在大陆从医会有更多的平台可以选择,而且大陆的病例数量在体量上比台湾要多得多,这有助于积累更多的从医经验。
同样曾在北京求学过的台籍医生陈栢叡,因为爱情选择到福建从医。他提到,毕业后选择来福建工作,不仅是因离台湾的家更近,也因为福建具有“闽台一家亲”的优势。尽管陈栢叡长期在大陆的公立医院工作,但他对台湾岛内的医学界也有所了解。在他看来两岸的医疗环境存在着较大不同。
在台湾,医院更多以民营为主,而大陆则不同,公立医院数量更多。陈栢叡认为,大陆的医疗是偏公益性质,是一个民生的“最后防线”。
医疗环境的不同造成了两岸民众在就医选择上也存在不同。陈栢叡说,台湾民众在生病时一般会优先选择去诊所、民营医院,而在大陆,公立医院的患者较多。
两岸医疗背景的差异,在陈栢叡看来却是好事。正如他说,“可以取长补短,让两岸的医生们一同携手,我相信对于两岸的同胞来说,都是更有福祉的一件事情。”
台籍中医师刘元媛,自幼梦想成为一名医生,回忆起自己来到大陆的初衷,是想来中医的起源地学习中医。
提及两岸在中医领域的异同,刘元媛坦言,理念虽有碰撞,但却可以提供更多的启发。在台湾,大多数人认为中医是用来康复、调养、偏养生的。例如,台湾民众在感冒后会优先选择看西医。
刘元媛说,大陆的中医则是可以和西医并肩站在救治病人的一线,大多数患者也很认可中医。她认为可以将台湾中医康养的概念和大陆中医的技术进行结合。
据她观察,两岸医生在和患者沟通上也存在不同。她认为台湾医生最大的特点是说话语速较慢,而大陆医生和患者沟通更注重效率。她解释,台湾医生的说话习惯语速较慢,需要和患者充分沟通以便了解更多病情。但也会造成诊疗时间久,能够服务到的患者会比较有限。
两岸的医生在工作习惯、观念上虽存在不同,但正如刘元媛所说;“大家可以一起取长补短,提高工作效率,能够帮助到更多的患者。”
展望两岸中医发展的未来,她提到,两岸的中医师要常交流,及时更新最新的技术和研究成果,才能够携手走向国际。(完)
(责任编辑:时尚)
-
跨越海峡,两岸青年再相逢。日前,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7所大陆高校40名师生组成的大陆高校师生访问团赴台交流,受到岛内各界特别是青年学子的热烈欢迎与热情接待。两岸青年围绕教育、体育、文艺等话题深入交流 ...[详细]
-
厦门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卫琳 通讯员 黄伟)自疫情发生以来,厦门统一战线成员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凝心聚力打好这场战役。面对形势所需,昨日上午,市委统战部召开专题会议,对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再研究再部 ...[详细]
-
东南网1月9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孙春燕 通讯员 肖雨 琳芬)昨日,记者从国家税务总局厦门市税务局了解到,截至2019年底,厦门213户企业已享受留抵退税30.8亿元,有效盘活企业资金,助力厦门经济高质 ...[详细]
-
厦门首次“夹心层”家庭可申请公租房共333套,月租最低630元,下月提交申请材料厦门日报讯记者 袁舒琪)“夹心层”家庭看过来,333套带装修的公租房开放 ...[详细]
-
中新社肇庆9月6日电 题:台湾教师黄崇辅:从两岸融合发展的受益者到推动者中新社记者 蔡敏婕从两岸融合发展的受益者到推动者,5年来,台湾教师黄崇辅在大陆三尺讲台发光发热。2018年,从台湾云林科技大学工 ...[详细]
-
2019年城市天气“最”榜单出炉厦门上榜年度“清新”城去年厦门空气质量优良日数346天,气温偏高,降雨偏少厦门的夏天持续时间很长,去年11月,不少市民衣 ...[详细]
-
目前,海沧大桥黄牌货车的日通行量为1800辆。记者 陈理杰 摄海西晨报讯记者 雷妤 通讯员 谢玲玲)从2020年1月23日零时起,重、中型货车黄牌货车)将被禁止进入海沧大桥。昨日,记者从厦门市交通运输 ...[详细]
-
2019年前11月厦门累计新增减税163.97亿元东南网1月17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孙春燕 通讯员 肖雨)昨天,记者从全市税务工作会议获悉,去年1月-11月厦门累计新增减税163.97亿元,厦门优化税 ...[详细]
-
新华社北京3月3日电题:阔步春风 共赴新程新华社记者任沁沁三月的北京,刚刚经历一场小雨,迎春花展开金黄的花瓣,玉兰含苞待放,处处传递着春的讯息。从创新前沿的实验室,从春耕播种的田间地头,从灯火通明的港 ...[详细]
-
东南网2月2日讯本网记者 林歆刚)为进一步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厦门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决定从2月3日起暂停近期公共资源交易活动,除涉及保障城市运行必需、疫情防控必需以及其它涉及重要国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