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台协会长:对台商在大陆发展充满信心
中新网广州12月31日电题:东莞台协会长:对台商在大陆发展充满信心
中新网记者 郭军
“祖国大陆已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东莞对台人民生活水平、台协城乡建设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展充变化,广大台商既是满信这一过程的参与者,也是东莞对台见证者。我们对在这里的台协发展充满信心。”东莞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以下简称“东莞台协”)会长陈宏钦近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称,展充大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满信推动高质量发展,东莞对台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台协台商台企面临更多机遇、展充更广阔空间、满信更美好前景。东莞对台
东莞是台协台商在祖国大陆最大的聚集地,至今仍有3800余家台资企业在当地投资发展。展充东莞台协是祖国大陆规模最大、结构最完善、影响力最大的台商协会之一,现有2600多家会员企业。
陈宏钦介绍说,台商到东莞投资已经35年了,东莞台协今年刚好成立30年。在帮助台商台企融入、扎根东莞的过程中,东莞台协扮演着两岸经贸文化交流桥梁的重要作用。
东莞台协有四张最具代表性的亮丽名片,也是莞台交流成果的集中体现:台商子女教育方面,于2000年创立大陆第一所台商子弟学校——东莞台商子弟学校;拓展内销市场方面,从2010年举办首届台湾名品博览会(下称“台博会”)至今已经14届,台博会也从市级单位活动升级成为省级活动,规模越来越大;台商之家构建方面,东莞台商大厦于2013年正式落成使用;两岸医疗健保方面,东莞台心医院2014正式开始营运,便利台胞在莞就医、回台申领健保。
谈及国务院今年9月2日批复同意的《东莞深化两岸创新发展合作总体方案》(以下简称:《东莞方案》),陈宏钦认为,这对东莞现有台资企业及未来有意到东莞投资的台商都是一个重大利好。“我们非常珍惜,也非常期待方案中各项政策落地,特别是其中提到打造‘共同产业’‘共同市场’和‘共同家园’,协助台胞台企继续在东莞扎根发展。”
他继续道,“共同产业”的构想符合实际,有助于链接两岸产业链。东莞台协目前正推动会员企业打造产业集群,希望以产业集群的方式,对接飞速发展的大陆相关产业,顺应市场需求,促进融合发展。为此,新一届东莞台协成立了产业发展委员会,并根据产业集群成立了8个公会,涵盖电子电机、照明、塑胶模具、食品、医药医疗、汽车零部件等,目前已举办多场产业对接会。
他特别提到,东莞正在筹建“莞台高新特色产业园”,目前已进入选址和招商阶段。“主要是希望帮助广大在莞台资中小企业解决增资扩产的需要。”陈宏钦说:“我们希望打造一个自己的特色产业园区,帮助台商继续扎根东莞,把产业做大做强。”
构建“共同市场”有利于引领台商拓展内销市场,加快融入国内大循环。“我们已经连续举办了14届台博会,我们更希望未来把它升格为国家级展会,打造成全国台商拓展国内市场的最好平台,并吸引更多台资高科技企业在此对接、合作。”陈宏钦期许道。同时,他也希望台商发挥熟悉国际市场的专长,与祖国大陆企业共同拓展国际市场。
对于“共同家园”,陈宏钦也充满期待。他表示,东莞有近5万台商、台胞,其中不少已经到第三代。“我们在这边办工厂,在这里生活居住,把东莞当作第二个家、第二个故乡,如何打造共同家园,让更多台商、台胞在此安居乐业,十分重要。”陈宏钦介绍说,东莞台协成立了青年委员会和妇女联谊会,协助台湾青年在东莞发展、台商家属融入当地社会。目前,台青会人数规模已近千人。东莞的台湾青年创业基地已成功运作近十年,目前有230余个项目落地孵化,其中一些项目运作良好,有两家正朝着上市的方向发展。
他建议有意到东莞发展的台湾青年,要认真解读《东莞方案》,把握机会,努力成为未来两岸交流融合的大使。“东莞是一座充满奇迹的新一线城市,营商环境排在全国前列,而且是大陆台商最为聚集的城市之一,许多台商在这里互相照顾,互相扶持。”陈宏钦说:“尤其东莞台协,非常重视年轻人的发展,我们协会也会帮助他们在东莞落地,生根发展。”
陈宏钦本人在大陆投资发展30年,“经历就像一本书”,见证了东莞经济的腾飞和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的事业从一家小型企业起步,发展到今天成为茁壮成长的参天大树,业务广泛涉及人工智能、医疗、电子零组件等领域,近年来因应市场变化,积极向新能源产业拓展。
“东莞拥有非常完善的产业链,台商已在这里发展多年,打下了牢固的基础,虽然受市场需求影响,部分台商产线转移至东南亚,但他们的总部和高端产品生产仍留在东莞。”陈宏钦表示,目前在莞台商台企整体投资经营情况稳定。祖国大陆未来发展前景广阔,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以及《东莞方案》提供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这里依然是台商投资的最佳选择之一,他相信台商可以在这里再创奇迹。(完)
(责任编辑:健康)
-
中新社杭州2月2日电 (郭其钰)“新的一年希望两岸交流特别是两岸青年交流更加密切热络。”“希望台商台企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希望两岸能破除障碍,加强学术方面的交流。”2月2日,在新 ...[详细]
-
本报讯(记者 孟锋) 胃部切除三分之二,先后经历6次化疗,身患癌症但仍坚守岗位,隐瞒病情长达15个月之久…… 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昨天上午,一次次掌声、一次次哽咽、一次次潸然泪下,孙培杰同志先进事 ...[详细]
-
本报讯记者 厉敏)今年4月份是全国第18个税收宣传月。3月31日,我市税务部门联合在百货大楼广场举行税收宣传月启动仪式,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侯成君,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薄明,市政协副主席孙承金参加了税收 ...[详细]
-
本报讯(记者 孟锋) 经济形势虽然有些严峻,但丝毫没有放缓改善民生的步伐。 4月12日,从相关部门传来好消息,我市今年将再次大幅上调城乡低保标准:城市低保标准将由现行的每人每月235元,拟提高到每人每 ...[详细]
-
中新社福州12月8日电 (记者 闫旭)12家台企8日与福州12个县(市、区)签约了12个深化两地产业链供应链融合项目,计划总投资额18.77亿元(人民币,下同)。项目涉及高端汽车精密零部件、水产品精深 ...[详细]
-
本报讯记者 厉敏)为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地方便广大农民群众就医,4月10日,我市卫生系统启动医师下乡活动,首批54名医师奔赴18处乡镇开展惠民医疗服务。副市 ...[详细]
-
本报讯记者 厉敏)为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地方便广大农民群众就医,4月10日,我市卫生系统启动医师下乡活动,首批54名医师奔赴18处乡镇开展惠民医疗服务。副市 ...[详细]
-
本报讯(记者 孟锋) 今年,我市将在城西建设一座天然气加气母站,建成后主要向主城区和岚山区内的汽车加气站提供压缩天然气。 4月13日,市天然气公司证实了这一消息,今年,我市计划建设城西天然气加气母站、 ...[详细]
-
中新社惠州11月8日电 题:台青“接棒”家族产业扎根惠州:历练中收获成长中新社记者 孙秋霞理工科出身的“85后”台湾青年杨博弘,平素是一个特别爱钻研的人,自从2015年到广东惠州“接棒”家族产业后,他 ...[详细]
-
本报讯(记者 裴颖) 4月8日,记者从全市促进青年创业就业工作暨“青春建功新农村——青年创业信贷计划”推进会上获悉,今后三年,全市将至少扶持农村创业青年600人,扶持资金不少于3亿元,农村青年为青年创 ...[详细]